頓挫又稱開闔、正反、起伏。
姜白石《白石詩說》曾釋頓挫:『如乘船觀波浪,一波未平,一波已作。』
波浪有頂有底,是兩個極端相反的位置,
引申為兩種極短相反的內容意境。
所謂頓挫,是將兩種相反內容並列,
形成矛盾、形成衝突的一種技巧。


頓挫可以一連串的發生、進行,
稱為『波瀾』。如《詩‧衛風‧將仲子》首章:
「將仲子兮,無踰我里,無折我樹杞。豈敢愛之?
畏我父母。仲可懷也,父母之言,亦可畏也。」


這首詩透過女子口吻,以第一人稱的敘述,
對男子表達情意,以及自身左右兩難的處境。
將仲子兮,祈求語氣。仲子,排行第二的男人,踰,越。
女子以祈求的口吻對仲子說:『仲子呀!不要再跑到我的鄉里來了!
不要再為了來到我的鄉里,而損壞了我家所種植的杞樹了!』
此句表達了拒絕的語氣。
如果語氣順沿下去,這排行老二的傢伙恐怕是沒有什麼機會的;
但是第二句豈敢愛之,
又將語氣轉折:『我哪裡真的是珍惜樹木了呢?』
代表的是女子並非真的拒絕了仲子,
而是因為下一句:『畏我父母』也,是怕家裡的人責備呀!
因為怕被責備所以才拒絕;
仲可懷也,女子還是想著他的,
但是又矛盾了:『父母之言,亦可畏也。』又是想要接納仲子,
又是懼怕著父母的責備,
以一連串的頓挫,將女子心裡的曲折表現無遺。



※瑞典的語言學家,將語言分為直線性與橫線性兩種。
直線貫通,可用於說明;橫線有曲折起伏,
像是情感的起伏,此處情感的起伏線,就類似頓挫的手法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awei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