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北征〉



錢謙益箋:「《流別論》:更始時班彪避難涼州,發長安,至安定,作〈北征賦〉。
公遇祿山之亂,自行在往鄜州,故以北征命篇。」杜甫的〈北征〉是由班彪〈北征賦〉而來,
皆是往帝所在而去。班彪的作品體裁上是賦,杜甫所作而為詩,以賦名為詩名,
將兩者之間做某種程度的結合,可見〈北征〉是一篇與賦相當類似的作品,亦可說是以賦為詩。




賦是一種體材,亦是一種寫作技巧,兩者相關。這種敘述性的寫作方式,
因為要敘事,故多鋪陳,安排許多材料、情節以形構,因此篇幅較大、字數較多。
而杜甫以賦為詩,更以文為詩,比較容易達到敘事的目的。篇中有許多散文句法,
白描寫出客觀事實,如「皇帝二載秋,閏八月初吉。」;亦有用虛字:「維時遭艱虞。」







全詩可分五個段落:

一、總綱領。皇帝二載秋,閏八月初吉。杜子將北征,蒼茫問家室。


初吉,上旬吉日。蒼茫問家室,倒裝,問蒼茫家室,不知道家中情況如何,
蒼茫本是空間的廣大、因此模糊不清之意;此處用來比喻不知家中是如何情況的模糊不清。
首句用散文筆法敘述,因此說以文為詩,楊倫評:「古調高文,竟用文筆敘起」。
用兩個句子交代了出發的時間與背景,《註二》白居易詩中亦有類似用法。
其作用非但是紀時,且「以皇帝始,以皇帝終」,詩前有肅宗後有太宗,
中間提及玄宗,以三位皇帝帶出時代的盛衰之感。太宗創立大唐貞觀盛世,
而經至玄宗由盛轉衰,到肅宗時,長安淪陷,國已破碎。由時代的盛衰角度來看,
「皇帝二載秋,閏八月初吉。」意義則並非簡單的紀時,而有更深層的時代意義。




二、拜辭。


維時遭艱虞,朝野少暇日。顧慚恩私被,詔許歸蓬篳。拜辭詣闕下,怵惕久未出。
雖乏諫諍姿,恐君有遺失。君誠中興主,經緯固密勿。東胡反未已,臣甫憤所切。




實因唐肅宗不喜杜甫,所以將他遣回故里。而杜甫當然不會如此說道,
故說「恩私被」,語氣似乎歡欣,但是杜甫卻說感到慚愧,
如此便是一個頓挫手法的語氣。杜甫向皇帝辭行,
但是當他在門外跪迎時,內心卻十分不捨離去。






諫諍,向皇帝勸諫。因杜甫時任左拾遺,是諫官,責任在糾正皇帝言行,
然缺少向皇帝勸諫的風範。意思並不是杜甫沒有盡責,而是不懂看皇帝臉色,
直言無諱,因此不受皇帝喜歡;杜甫任官即得罪皇帝,於是自嘲,
說自己沒有當諫官的風範、本事。但是儘管如此,仍然希望自己能夠對皇帝有所用,
可以在旁勸諫,於是「雖乏諫諍姿,恐君有遺失。」就又成了一頓挫語氣。






「君誠中興主,經緯固密勿。」密勿,黽勉,勤勉意,肯定肅宗是個勤勉的中興之主。
既然如此,則杜甫又何須擔心?儘管放心離開;然而杜甫又如此不捨、憂心,
故又是一頓挫。「東胡反未已,臣甫憤所切。」東胡,指安慶緒,其弒父安祿山而自立,
盤據洛陽,叛亂未已。杜甫看在眼裡,悲憤不已,儘管肅宗是英明的皇帝,
自己可以不用擔心,但還是千思萬掛,不想離去。此段即表示杜甫不忍離開朝廷之心,
一連串的頓挫顯示其曲折矛盾的心情。「維時遭艱虞」、「臣甫憤所切」,
皆是散文句型,亦是以文為詩


三、征途




揮涕戀行在,道途猶恍惚。乾坤含瘡痍,憂虞何時畢?靡靡逾阡陌,人煙眇蕭瑟。
所遇多被傷,呻吟更流血。回首鳳翔縣,旌旗晚明滅。前登寒山重,屢得飲馬窟。
邠郊入地底,涇水中盪沮。猛虎立我前,蒼崖吼時裂。菊垂今秋花,石戴古車轍。
青雲動高興,幽事亦可悅。山果多瑣細,羅生雜橡栗。或紅如丹砂,或黑如點漆。
雨路之所濡,甘苦齊結實。緬思桃源內,益嘆身世拙。





1、上道:「揮涕戀行在,道途猶恍惚。乾坤含瘡痍,憂虞何時畢?」沿途所見,
皆是滿目瘡痍、戰後的慌亂。

2、出郊:「靡靡逾阡陌,人煙眇蕭瑟。所遇多被傷,呻吟更流血。」靡靡,漫長
之意。走到郊外,人煙稀少,眇形容人亦形容烟,一片蕭瑟的景象。走
在路上遇見的皆是受傷之人,是在前線作戰受傷的士兵,被運往後方治
療,受傷的士卒流著血且哀嚎著。「回首鳳翔縣,旌旗晚明滅」。旌旗掛
在鳳翔城的城頭上,黃昏夕陽照著旌旗,杜甫回頭望,盡是不捨之情。


3、入山:入山險阻的情況。「前登寒山重,屢得飲馬窟」。登入重重疊疊險阻的
高山;窟,邊塞西北附近坑洞處處可見,常積水,士卒常令馬飲用窟
中水,暗指戰場。走入山中險阻,亦能見戰爭痕跡。「邠郊入地底,涇
水中蕩沮」。邠州是個盆地,而杜甫身在半山腰,故俯視邠州彷彿地底,
又有一條涇水流過盆地,陽光照耀,水光閃爍不已。「猛虎立我前,蒼
崖吼時裂。」以老虎吼的形象,比喻石頭與怒風,這是一種解釋;但
是以虎入詩的作品中,如曹操〈苦寒行〉、杜甫晚年〈石龕〉、〈夜歸〉
句中皆有虎的形象;而虎的意象是寫實,還是虛設?老虎所代表的是
一種危險、可怕的意象,金聖嘆評杜詩:「詩人之眼,上觀千年,下觀
千年。杜甫行至此處,就分明見有一虎,讀者要問虎在何處?哀哉小
儒。」作者的想像力,讀者不必去追究虎究竟是真是假,而只需感受
那一虎所帶來的意象。


4、幽麗之景:「菊垂今秋花,石戴古車轍。青雲動高興,幽事亦可悅。山果多
瑣細,羅生雜橡栗。或紅如丹砂,或黑如點漆;雨路之所濡,甘
苦齊結實。緬思桃源內,益嘆身世拙。」


「菊垂今秋花,石戴古車轍」。句式雕琢工整,暗示接下來所
寫之景的華麗。路上所見今年新秋的菊花盛開,「垂」一字而顯花
蕊飽滿;路上的石塊留有古代車輪輾過的痕跡,「戴」一字而活了
痕跡之形象。兩句皆是近體詩常出現的雕琢之句。


雲未有青色,而詩中常有青雲、碧霞,應是視覺錯誤,天空
碧藍,造成視覺上以為雲也是藍色的,通常在秋高氣爽之時,容
易發生這種錯覺,故青雲常用以代表秋天。高興,高人之興也;
高人,隱居之高士也。青雲動高興,看見碧雲,引起了杜甫心中
隱居的念頭。「入門高興發,侍立小童清」亦同此情。幽事,幽麗
的風景,以上所寫的各種優美風景,引起隱逸之心。


瑣細,指山果的形狀;羅生,指分佈的情況;雜橡栗,指樹
的種類。或紅如丹砂,或黑如點漆,就果實的各種顏色來說。點,
有小的感覺,小即少;然而,《說文》:「點,小黑也。」又小、又
黑者為點。現在保留小的字義,而忽略了黑的意義。丹砂對點漆,
對偶工整。


「雨路之所濡,甘苦齊結實。」就果實的味道上說,有甜有
苦;不論果子的形狀、顏色、甘苦,都因雨水而結出果實,扣緊
「幽事」而說,皆引起杜甫的隱居之心。「緬思桃源內,益嘆身世
拙。」在一個像是桃源的地方深深思考後,更加感嘆對自己生活
安排的笨拙。

以上強調杜甫個性的部分,亦是頓挫。來到山中,強調那是
一桃花源的地方,不論果子的各種形狀、顏色、味道,事實上就
是說人的各種樣貌,但是不論差異如何不同,皆受到雨水滋潤,
受到上天眷戀而成長、發展自己。杜甫心想自己也許就是那低劣
的果子,既然在此能得以成長,何不長居在此?然而隨即又推翻
自己的念頭,他知道自己夠笨,知道自己的理想要想在現實世界
實現是不可能的,但是「行歌非隱淪」,永不放棄,無法放下自己
堅持的目標。在能夠隱居的條件下,自己竟還是堅持原來的目標,
自然是跌跌撞撞,無法開花結果,想到這層,自然感嘆自己的愚
蠢,對身世安排的笨拙。


四、1望向鄜州



坡陀望鄜畤,巖谷互出沒。我行已水濱,我僕猶木末。鴟鴞鳴黃桑,野鼠拱亂穴。
夜深經戰場,寒月照白骨。潼關百萬師,往者散何猝。遂令半秦民,殘害為異物。




「坡陀望鄜畤,巖谷互出沒」。《說文》:「畤,天地五帝所基止祭地也。」鄜畤,
即鄜州。「坡陀望鄜畤」,倒裝,望鄜畤坡陀;眼看快到家,歸心似箭,速速向前。
「我行已水濱,我僕猶木末。」杜甫已經由半山腰行至前方水邊,
而僕人還遠遠在半山腰上頭,而山上多樹,杜甫回頭一望,還以為僕人在樹梢上頭。
蘇東坡〈程筠歸真寺〉:「會看千字訸,木杪出龜趺。」中亦有如此視覺錯覺之描寫。




「鴟鴞鳴黃桑,野鼠拱亂穴。夜深經戰場,寒月照白骨。」雖可見鄜州,
但實際要回潼關仍有一段距離,途中經過一戰場,是保衛潼關之戰的哥舒翰戰敗,
波及附近的戰場。抬頭看見貓頭鷹在樹上鳴叫,低頭看見野鼠拱身保衛洞穴。
寒冷的月光照在枯乾的屍骸上,是戰場上被殺害的士兵。連夜趕路,經過古戰場,
所見的蒼涼景象;「潼關百萬軍,往者散何猝」。當初哥舒翰縱使率六十萬大軍,
一樣是被殺的大敗,逃亂潰散。而這些士卒又都是長安附近徵召而來,「遂令半秦民,殘害為異物」。


2返家



況我墮胡塵,及歸盡華髮。經年至茅屋,妻子衣百結。
慟哭松聲迴,悲泉共幽咽。平生所嬌兒,顏色白勝雪。
見耶背面啼,垢膩腳不襪。牀前兩小女,補綻才過膝。
海圖拆波濤,舊繡移曲折。天吳及紫鳳,顛倒在裋褐。
老夫情懷惡,數日臥嘔泄。那無囊中帛,救汝寒懍慄?
粉黛亦解包,衾裯稍羅列。瘦妻面復光,癡女頭自櫛。
學母無不為,曉妝隨手抹。移時施朱鉛,狼藉畫眉闊。
生還對童稚,似欲忘饑渴。問事競挽鬚,誰能即嗔喝?
翻思在賊愁,甘受雜亂聒。新歸且慰意,生理焉得說?





「況我墮胡塵,及歸盡華髮」。況字領下數句,有加深一層的語氣。
想到關中百萬軍民被殘害,已經夠難過了,又想起自己曾經受困叛徒手中,
因此更加傷心。離開家裡多年,終於和妻子重逢,久未見面,家中的生活困頓,
妻子身上的衣服縫縫補補,無餘錢添衣。此乃以形象「衣服」來表現人的內心狀況;
見到杜甫歸家,「妻孥怪我在,驚定還拭淚」。且以風聲、
泉流來比喻妻子激動落淚的情緒,喻情於景。




「平生所嬌兒,顏色白勝雪。見耶背面啼,垢膩腳不襪」。
兒子因營養不良而臉色蒼白如雪,看見父親便轉身背著哭,腳因沒有襪穿而骯髒不已。
回家所見情景,在在皆因貧窮所致,而此貧窮,又因自己不得君王所用,
無法給家裡照顧所致。「海圖拆波濤,舊繡移曲折。天吳及紫鳳,顛倒在裋褐」。
天吳、紫鳳皆古代神、獸。《山海經》:「朝陽之谷有神曰天吳,是為水伯,虎身人面。
丹穴之山有鸑鷟,鳳之屬也,五色而多紫。」女兒的衣服,亦因縫縫補補,
布的花樣又不同,這些神、鳳的圖案都顛倒過來,縫補在衣服上。且因發育成長,
衣服漸不蔽體,又沒錢買新衣,以至「牀前兩小女,補綻才過膝」。





貧窮夫妻百事哀,又生於亂世,好不容易回家,心情是高興的;
然而一回家就面對如此窘迫的困境,又令人悲傷。〈羌村三首〉:「晚歲迫偷生,還家少歡趣」
正是如此情形。杜甫心情當然差了,妻哭子啼,無糧無衣,又被遣鄉不得用,
「撫事煎百慮」,焦慮著「那無囊中帛,救汝寒懍慄」?因此是病倒了。
「老夫情懷惡,數日臥嘔泄」,因心病而導致身體上的苦痛。





幸好家庭中的天倫之樂,並非全受頻窮所制,仍有些日常生活的趣事,
聊以慰藉鬱悶的心情。「粉黛亦解包,衾裯稍羅列。瘦妻面復光,癡女頭自櫛。
學母無不為,曉妝隨手抹。移時施朱鉛,狼藉畫眉闊。」從鳳翔拿回來的一些日用物資,
包含些許的化妝品與布帛,於是平時面黃肌瘦的老妻施起脂粉,恢復臉上光彩,
算是苦中作樂吧;卻看小女兒梳理著自己的頭髮,學著母親打扮。拿著妝粉在臉上塗抹,
一會兒塗胭脂、一會兒擦粉,手忙腳亂地,還將自己的眉毛塗得粗闊,模樣滑稽有趣。





「生還對童稚,似欲忘饑渴。問事競挽鬚,誰能即嗔喝?」能活著回來見到自己的孩子,
彷彿身在夢中,骨肉相連,高興的心情,即使再苦再累,當下也都煙消雲散翻;
還記得兒時見父親回來,總愛黏在父親身邊,問問他在外經歷何事。
此時杜甫正被他的兩個孩子黏著,對他沒大沒小地,拉著他的鬍鬚,問他旅途在外的經過。
雖說「誰能即嗔喝?」,然而杜甫事實上那會在意孩子的無禮行徑?這種與孩子相處的時光,
是困在賊區時千思萬想而不得者。「翻思在賊愁,甘受雜亂聒」,想起那段受困長安的日子,
他真的心甘情願地任由孩子們吵鬧嬉戲。「新歸且慰意,生理焉得說」?
儘管眼下憂愁千絲萬縷,既貧窮又倒楣,但總算是回到家了,雖然家裡也有很多麻煩,
但總算是回到家了,可以暫時忘記煩惱,生計的問題,就暫且拋在一邊吧!有時現實壓得人喘不過氣來
,暫時不去面對,適當的讓自己休息,才會有繼續面對的動力。






六、時事





至尊尚蒙塵,幾日休練卒?仰觀天色改,坐覺妖氛豁。陰風西北來,慘澹隨回紇。
其王願助順,其俗善馳突。送兵五千人,驅馬一萬匹。此輩少為貴,四方服勇決。
所用皆鷹騰,破敵過箭疾。聖心頗虛佇,時議氣欲奪。伊洛指掌收,西京不足拔。
官軍請深入,蓄銳可俱發。此舉開青徐,旋瞻略恆碣。昊天積霜露,正氣有肅殺。
禍轉亡胡歲,勢成擒胡月。胡命其能久?皇綱未宜絕。憶昨狼狽初,事與古先別。
奸臣竟葅醯,同惡隨蕩析。不聞夏殷衰,中自誅褒妲。周漢獲再興,宣光果明哲。
桓桓陳將軍,仗鉞奮忠烈。微爾人盡非,於今國猶活。淒涼大同殿,寂寞白獸闥。
都人望翠華,佳氣向金闕。園陵固有神,灑掃數不闕。煌煌太宗業,樹立甚宏達!



元好問《論詩三十六絕句》:「抬出退之山石句,始知渠是(秦觀)女郎詩。」
韓愈〈山石〉與秦觀〈春日〉詩,並列比較雅俗之分。由元好問的意見,
可以看出文學與美學之間並無必然的刻板價值關係,以醜為美,自有其美學價值。
杜甫如斯句法,雖無藻詞,然「公詩只是一片真」,真誠取勝。


1、 用回紇:時唐肅宗打算借用回紇之兵力平定安史之亂,以「土地士庶歸唐,
金箔子女歸回紇。」為條件,請求回紇出兵。(子女為勞動人口)杜
甫針對用回紇兵的這個政策,提出了自己的議論,故此段詩句像是
議論文章。

「至尊尚蒙塵,幾日休練卒?」唐肅宗尚未收復京城,而何時才
能平定天下,不必再時時練兵備戰;前者已有一卒字,若後者再有
一卒字,是詩法中的重韻,是不可犯的規則。不過前者之卒字乃猝
之假借,故兩卒字非同字。

「仰觀天色改,坐覺妖氛豁。」坐,在此是連接詞「因此」之意。
妖氛,指安史之亂的叛逆;想起戰爭何時能停止?仰看天空,覺得
天色一改,妖氣皆散,暗指亂世即將平定。而時當秋季,故天色較
其他季節不同,秋高氣爽,天色清澄。而妖氛豁畢竟是一種想像,
何以看天空能回想到平亂?推測是因為回紇兵力之助,平亂似乎有
望。秋天代表西方,而回紇所在之處也在西北方,秋天與回紇就有
香等關係的連接;從顏色上說,秋天是白色,而回紇這民族信奉摩
尼教,尚白,認為白色是最崇高的顏色,故回紇軍隊的戰旗戰袍皆
為白色,剛好與秋天契合。十月,唐朝果然借助回紇之兵力平定長
安、洛陽。


「陰風西北來,慘澹隨回紇。」陰風,該是秋風,風從西北來
隨著回紇軍隊來到中土。何以用陰風、慘澹來形容回紇軍隊的到來?
明顯是對回紇軍隊的到來充滿一種憂慮、悲傷。因此杜甫此處有兩
種意見,一方面他肯定回紇軍隊的能征善戰、亂世可平;但是一方
面又擔憂回紇軍隊來到中土之後將對中原造成傷害。


〈留花門〉(201頁)詩中,杜甫寫回紇軍隊收復長安之後,駐留
在沙苑(長安附近)不走,可能對唐朝造成不利。


「其王願助順,其俗善馳突。送兵五千人,驅馬一萬匹。」回
紇國王願意幫助唐朝平定叛逆,他們的民族非常驍勇善戰;派遣了
五千名軍士,卻帶了一萬匹馬來,一人配兩馬,馬疲即換。「此輩少
為貴,四方服勇決。所用皆鷹騰,破敵過箭疾。」正面描寫回紇騎
兵的威力,呼應上句「坐覺妖氛豁」;但是「此輩少為貴」又呼應了
陰風、慘澹,表示對回紇沒有好感。


「聖心頗虛佇,時議氣欲奪。伊洛指掌收,西京不足拔。」當
時的輿論皆想要改變唐肅宗向回紇借兵的政策,而肅宗卻一心期待
能夠借回紇之兵以平亂。唐肅宗因急於收復長安、洛陽,鞏固自己
的地位,迫不及待的要借用回紇的兵力以幫助自己,顧不得回紇兵
力入唐之後將對唐人造成的燒殺擄掠。


2、 用官軍:「官軍請深入,蓄銳可俱發」。杜甫希望唐朝自己的軍隊能夠獨自深
入叛軍搗亂敵陣,則洛陽可收、長安也不值得攻下來了。不足拔並非
不需要拔,應該說若收復洛陽,則長安收復易如反掌。


「此舉開青徐,旋瞻略恆碣」。恆山、碣石,安祿山的根據地范
陽一帶。意謂官軍出動即可攻下洛陽、收復長安,亦可收復青州、
徐州東南一帶,更可掃平安祿山的巢穴;而此舉哪有如此簡單?杜
甫此論未免過於樂觀。

「昊天積霜露,正氣有肅殺。禍轉亡胡歲,勢成擒胡月」。秋天
的季節霜露聚積,是肅殺正氣的季節,萬物凋零,包含一切惡的、不
好的,如秋後處斬。杜甫即認為秋日正是吉時,適合破敵。「禍轉亡
胡歲,勢成擒胡月」。指禍胡已轉,形勢已成,互文足義。「胡命其能
久?皇綱未宜絕」。以上皆是杜甫認為官軍收復可望、正氣儼然之語。
然而如果只是因為秋天肅殺之氣即可收復國土,未免空洞。


3、君賢:「憶昨狼狽初,事與古先別。姦臣竟葅醯,同惡隨蕩析」。回想起天寶
十五載安祿山之變使唐朝陷入狼狽之狀,然而現在的情勢已與當初不
同;姦臣楊國忠已經被殺、同惡的楊家姊妹被消滅、如風飄散。


「不聞夏殷衰,中自誅褒妲。」我們唐朝從來沒有像夏朝、殷商那
樣亡國的國君,因為玄宗當機立斷誅滅楊貴妃,而不似桀紂寵愛妹喜、
妲己。唐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護駕至馬嵬坡驛站發動兵變,殺掉宰相楊
國忠,逼玄宗縊死貴妃。楊家姊妹遇逃走,也被追上殺死。(褒妲與夏商
人名不符,褒姒為幽王妃。杜甫原欲包含夏商周三代,而詩句字數不足,
故互文足義,指三代各有昏君亡國,皆因女子。儒家觀念裡頭,女禍思
想強烈,亡國之君品德受損皆因女子而起。)杜甫在此肯定玄宗的果斷。
「周漢獲再興,宣光果明哲」。因為國君的果斷,大唐的國祚,將能像周
宣王、漢光武帝那般英明睿智,中興周、漢。(肯定唐肅宗)


4、臣忠:桓桓陳將軍,仗鉞奮忠烈。(鉞,大板斧‧)肯定陳玄禮在馬嵬兵變欲
維持唐朝命脈的勇敢行為。微爾人盡非,於今國猶活。若沒有陳玄礼
衛國、護君,鼓勵士氣,那麼郭子儀、李光弼等這些將軍,都沒有辦
法鎮壓叛軍,完成原本的功勞。許彥周詩話:「禍亂既作,惟賞罰當則
再振,否則不可支矣。」


5、民心歸向:「淒涼大同殿,寂寞百獸闥」。淒涼、寂寞,顯示長安仍在淪陷當
中,還未光復;都人望翠華,佳氣向金闕。城民皆期待著皇室的旌
旗,希望長安得到光復,民心歸向,唐軍可得勝利。何以要舉出大
同殿、百獸闥?中宗有韋后之亂,玄宗輔佐其父睿宗,攻陷百獸闥,
平定韋氏登上皇位,所謂龍興之地,盛唐開元之治由此開始。大同
殿,玄宗晚年對政事非常倦怠,有一日於大同殿對高力士說,年事
已高,不欲問國事,欲將政權給予李林甫,高力士勸之,而玄宗不
理,就此走向衰亂。玄宗在大同殿此一段話,代表著唐代衰亂之始。
兩地相比,興衰之感顯矣。


6、祖宗庇祐:「園陵固有神,掃灑數不闕。煌煌太宗業,樹立甚宏達!」園陵,
昭陵也。太宗雖死而神靈猶在,永佑大唐,掃灑禮節不會中斷。太
宗建立之萬世大唐基業,有上天眷佑,官軍必可收復失地。




通篇五個段落,首為題綱,影響其他四個段落。首段提到時間,與第五段的時事、重大事件有關,
如用回紇;杜子將北征,開啟離開皇廷、路上所見。又寫家世,見到家人,心中悲喜之情。
在鳳翔至鄜州的這段路途上,有如屈原〈九章〉遭放逐之情,卻始終思念懷王。
途中經歷,使他思考自己人生的命運,雖不得志、有隱居之能卻不忍棄世,
一心憂國憂民。國家面臨大患,感嘆人民蒙受苦難,自己曾淪陷賊區,
更能感受山河破碎之痛。半生漂泊,連自己的家室都照顧不好,
讓妻兒隨著自己受苦,愧歉之情難以言表。





肅宗不得回長安、杜甫家中貧苦、百姓非死即傷,起因皆是叛亂而起,
因此,「皇帝二載秋,閏八月初吉」除紀時外另有此深意;因此,要解決眼下困境,
當然要將叛亂弭平,才能讓國家逐步重回穩定。
肅宗當然也急著要平定叛軍,欲收回國都,故借助回紇兵力。
杜甫對借兵一事發表議論,認為借兵一事實有隱憂,畢竟非我族類,其心必異,
難保這些蠻夷在平定叛亂之後不會成為新的外患;果不出所料,回紇不久後就在唐的領土內作亂擾民。
杜甫認為唐朝當下君賢臣忠,又有祖先庇佑,不必借助外人之力,
亦可平定災亂,對國家的未來仍是保持著樂觀的態度。
唉!這種詩人的樂觀,有時也是傻得可愛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awei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